查理二世,以“欢乐王”“快活王”著称。这位在异国长大的国王,在伦敦的政治及民间圈子里,不少人都想看这位毫无治国经验的国王如何应对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不仅如此,在查理二世的统治下,这座城市经历了一系列大灾难。随着荷兰贸易的扩张,它那些包括英格兰在内的竞争对手都受到了损害。因此,到了1660年,伦敦仍在摆脱始于 17 世纪 50 年代初的萧条期。1665~1666年,该市遭受了一场叫作黑死病的瘟疫——当时通用的医疗措施经过检验,发现多有欠缺。瘟疫之后,这座历史名城的中心又在一场严重的市内火灾中被烧毁。面对诸如此类的考验,查理二世能否胜任?
图为内尔·格温,查理二世维持关系最长的情妇
世人只知他快活风流,其实在查理二世统治期间,伦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艺术和科学方面,伦敦不仅吸引了一些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且随着皇家学会的成立,科学发展蒸蒸日上。如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和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等会员为人类和宇宙的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音乐伴随着皇家盛大庆典和假面剧问世,甚至连死气沉沉的英格兰艺术生活也开始复兴。人们从全国各地不断涌入,而城里的船只和商人也扩大了国际贸易,靠奴隶制大发横财,并由此创造出一种新的商品贸易形式,令全世界羡慕不已。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和约翰·洛克 (John Locke)等人还阐释了商业及财富创造的新理论,促进了现代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形成。在统治期间,查理二世都做过哪些事情?小编细数三件。
展开剩余85%图为加冕前夕,查理二世在伦敦塔和威斯敏斯特之间游行
支持成立皇家学会,为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1660 年 11 月 28 日晚,格雷沙姆学院 27 岁的天文学教授克里斯托弗·雷恩做了一场校内讲座,之后他们一群人便聚集在几何学教授劳伦斯·鲁克博士(Dr Lawrence Rooke)的宿舍里,共同商讨组建新学会的事宜。它将是个全新的团体:一个旨在促进科学——当时被称为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 的国家级机构。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尚没有与之类似的。
《显微图谱》扉页展示了书名 全称,还印着英国皇家学会的 纹章。
到场的人还包括富有的实验家罗伯特·波义耳、颇具影响力的牧师兼博学家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数学家布朗克尔子爵(Viscount Brouncker), 以及对自然哲学感兴趣的军 人兼政治家罗伯特·莫里爵士(Sir Robert Moray)——更重要的是最后一位还与查理二世交好。因此可以说,这些日后的皇家学会创始人,并不单单是一群实验主义者,还包括圣公会神职人员以及人脉颇广的保皇派和显贵。他们的组合也绝非偶然;毫无疑问,其目的是确保该学会能吸引国王并得到皇家批准。这样,组织学会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高度政治性的行为。
查理虽然容易分心,但生性好奇,因此十分渴望支持一个致力于探索天文、航海、贸易、炼金术和医学等学科的学会。于是,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便诞生了,尽管一年多过后它才拿到皇家特许状,从而有资格使用其全称。
对于一个致力于自然哲学研究的学会而言,如果说雷恩是理想的会士,那么查理二世就是理想的赞助人。查理对所有新事物都很着迷,他热爱建筑和化学,尤其被炼金术实验深深地吸引(借此铅可以变成金子)。跟表亲鲁珀特亲王一样,他也设立了一间实验室,在里面从事炼金术研究。当然查理的兴趣可不仅限于秘术;他本质上是个务实之人,他对帆船运动的热爱激发了对造船和航海最新发展的兴趣,而这些进步可能有助于英格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扩大其海外影响力。
因将皇家特许状授予垄断贸易公司,国王得到了部分利润作为回报。在查理看来,新的实验性学会应成为有助于贸易和航运的实用工具,而不是纯粹为了做学问而已。他毫不迟疑地要求学会将注意力转向这些方面。12 月 19 日,佩蒂和雷恩被要求“考虑一下航运哲学,并将其相关想法传达给学会”。皇家学会的建立,为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英国自然科学和实证研究的发展。
自1915年到1990年,皇家学会的历任会长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皇家学会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成员平均智商最高的组织之一。
一场大火,将伦敦80%的土地几乎夷为平地,查理奋起救火赢得民心。
图为伦敦大火
1666年,9月1日,法里纳和家人以及女佣一起清理完烤炉和炉火,便去上床睡觉,准备迎来一个令人放松的星期天。可是凌晨一点钟,他家的房子就着火了。现在仍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何事,但似乎是烤炉里溅出火星,然后点燃了面包房。当一家子醒来时,面包房已是大火熊熊。眼看无法从楼下的面包房逃到街上,全家人只好打开顶层的一扇窗户,再由屋顶逃到隔壁的房子里。女仆吓得无法动弹,最后不幸葬身火海。
多年来,伦敦的火灾隐患可谓人尽皆知,并且会定期进行讨论。然而,尽管存在持续性风险,人们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毕竟虽然火灾经常会发生,但一般都得到了控制。大火烧到了圣保罗大教堂东侧。教堂东边的大窗户在热浪中直接碎裂,而火焰更是将祭坛、唱诗班席和中殿映得通红。
四天后,国王命约克公爵负责此事。尽管布拉德沃思拒绝部署军队,公爵还是从王宫的兵营里调集了更多人手,骑马沿着河岸街穿过路德门进入着火的城市。他迅速安排士兵保护财产免遭抢劫。眼看火势汹涌,国王和弟弟也一起加入到组织灭火的战斗中。詹姆斯将军队派往 8个消防基地,每个基地有 30 名士兵和100名志愿者。
下达用消防钩来制造防火带的命令后,他又骑行于基地之间以协调他们的行动。查理亲自骑着马穿过一条条街道,劝说伦敦市民加入消防队伍,并拿着个袋子发钱以示鼓励。这正是国王能展现其最好一面的情势。自从14年前的伍斯特战役(Battle of Worcester)中查理在手下面前展现其英勇却无效的立场以来,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展示个人胆量了。如今,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再次成为一名实干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人员。跳下马背后,他便加入一支消防队,拿着灭火泵连续奋战了数小时。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仅有几人在这场火灾中丧生。在烈火包围圣保罗大教堂之前,曾经有数百人跑来这里避难;其中的一名老妇人因为走不动了,最后和几十条狗一同死于西门附近。包括法里纳家的女佣在内,官方公布的死亡数目仅为 6 人。城内总共有不到 20 人丧生。
1666~1667 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而随后的那个冬天也同样如此。据伊夫林记录,他在伊斯灵顿(Islington)和海格特(Highgate) 看到各个阶层共 20 万人沿马路和沟渠躺在地上,身边的家当所剩无几。于是一项援助无家可归者的计划随后启动。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救济流浪汉和饥民的命令。与那些同业公会一样,伦敦市政当局不得不动用大量财力物力来为受灾者提供住所和食物。
9月7日星期五,国王命士兵从城里撤出。然后,他骑着马去往临时营地,向那些无家可归者表示慰问。在沼泽地,查理参观了一处巨大营地,里面容纳有数千名失去家园的人。在一次振奋人心的讲话中,他说大火乃是出自“上帝之手”,而根本“没有任何阴谋”。
联合法国,发动第三次英荷战争,使英国获益良多。
图为英荷战争
查理二世在位期间,联合法国一起进攻荷兰,发动了第三次英荷战争。尽管伦敦的银行家与商人都不愿支付装备舰队的费用,可查理曾为之筹措资金的 82 艘船还是完成配备和补给,为支持法国的入侵而向荷兰进发。路易十四也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向北行进,打算给荷兰人致命一击。
1672年6月7日, 一支由72艘船只组成的荷兰舰队在杰出的海军上将米希尔·德·鲁伊特的指挥下,突袭了由 93 艘船只组成的英法舰队;该舰队由约克公爵詹姆斯负责指挥,当时停泊在萨福克海岸附近。发现有荷军出现后,法国人立刻扬帆离开,并未完全投入战斗,留下英格兰人独自应对。由于海军中将爱德华·蒙塔古指挥的“皇家詹姆斯”号(Royal James)受损严重,他和船员们只好换乘几艘单桅帆船。
其中一艘因经不起逃命水手的重量而沉没,塞缪尔·佩皮斯的恩人蒙塔古竟不幸溺亡。他将会以英雄式的葬礼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而在梅德韦河实施过突袭行动的荷兰海军上将范·根特(van Ghent)也被炮火击毙。这场极其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双方均损失惨重。有两次,詹姆斯因所在船只报废而不得不换到其他船上。最后,随着风向的转变,形势开始有利于英格兰人,荷军这才撤走。
荷兰海事艺术家范·德·维尔德父子(两人是个团队)捕获了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他们专门出海捕捉战斗场面,并由此成为第一批现代战地记者。在儿子威廉·范·德·维尔德(Villem van de Velde)的一幅画里,我们看到船只都被浓烟和烈焰所包裹,前景中溺水的人垂死挣扎,其中一艘大船正在逐渐沉没,仅剩船头依稀可见。
整个场景都笼罩在可怕的、地狱般的橙色火光中。这幅画生动展现了17世纪海战的恐怖;从海军上将到船上侍者,任何职位的人都有可能被链弹杀死、炸成碎片、烧死或淹死。虽然还用到纵火船和攻船小分队,可令人惊奇的是,许多人竟然幸存下来了。
而德·鲁伊特旨在摧毁英法舰队的计划也遭遇挫败。与此同时,由路易亲自率领的13万法国大部队以惊人的速度挺进荷兰。于是荷军只好在混乱中撤退。 为避免战败,他们又不得不打开许多堤坝,淹没了本国的大片地区。眼看法军侵入自己的国土内扎营,荷兰人将灾难归咎于执政约翰·德·威特,并引发一场骚乱。第三次英荷战争让荷兰彻底失去了制海权,增强了英国的国力。
在查理二世统治期间,看当时的情形,伦敦将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即便无法成为第一大城市)。虽说欧洲的社会结构仍是中世纪的,但在人们心目中,现代世界正在悄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伦敦这座大型贸易城市是靠清教主义发展起来的,如今受益于王权之力,查理二世又将带领它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推荐阅读:
《国王的城市:查理二世与改变历史的伦敦》
以伦敦为缩影,客观描述了查理二世执政对英格兰社会局势、文化、经济等带来的变化,查理二世的统治风起云涌、令人振奋,这一时期涌现的复兴与创新,使得塑造现代英国的许多东西初次形成。全面翔实,结构清晰,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推荐给对英国历史及斯图亚特王室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爱好者。
发布于:天津市